在当下,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关键阶段,污水处理作为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,其重要性愈发凸显。国家也不断出台新政策、推动新技术,力求污水处理行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
2023 年 12 月 12 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》。该意见指出,到 2025 年,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取得积极进展,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续提升,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需达到 25% 以上,还要建成 100 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。这为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。
从源头节水增效层面来看,国家深入实施节水行动。加快海绵城市建设,提升城市蓄水、渗水和涵养水能力,减少雨水径流污染。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废水循环利用,实现串联用水、分质用水、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。例如,在一些严重缺水地区,示范推动工业园区废水应用尽用,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。同时,严格规范工业企业、园区和医疗机构排水管理,防止不达标的废水进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系统。
在污水处理节能降碳方面,一系列措施正在逐步推进。推广选用高效节能的电机、风机、水泵、照明器具等通用产品设备,并淘汰老旧低效设备。建设智慧水务管理系统,实现全过程智能调控与优化,精准曝气与回流控制等技术的应用,不仅降低了能耗,还提升了处理效果。污水源热泵技术也得到推广,利用污水的热量为厂内及周边区域供暖供冷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,科学开展污水管网清淤管护,减少甲烷排放;加强高效脱氮除磷等低碳技术应用,减少脱氮过程氧化亚氮逸散。光照资源丰富地区大力推广 “光伏 +” 模式,利用污水处理厂的闲置空间布置光伏发电设施,积极布局智能微电网、新型储能设施,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稳定性。
污泥处理同样有了新方向。在确保污泥稳定化、无害化处置的前提下,逐步压减污泥填埋规模,积极采用资源化利用等替代方案。比如,可利用垃圾焚烧厂、火力发电厂、水泥窑等设施协同焚烧处置污泥,污泥单独焚烧时,鼓励干化和焚烧联用,提高热能利用效率。同时,加强污泥沼气回收利用,推广沼气热电联产;积极推广污泥土地利用,将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用于国土绿化等领域。
新技术也为污水处理注入了新活力。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。膜分离技术通过超滤膜、反渗透膜、纳滤膜等,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、盐分、重金属以及高分子有机物,减少化学品使用和能耗。生物反应器则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,实现废水再生利用,运行成本低且有机物降解效率超 90%。
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参与。公众应积极响应节约用水号召,提高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。政府部门也在加大对污水处理技术的投资和推广,制定更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规范行业发展。
国家对于污水处理正全方位推进变革,从政策引领到技术创新,从源头管控到末端治理,致力于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的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发展,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。 让我们共同关注污水处理行业发展,携手守护我们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。